【2019年河南高考语文零分作文:业精于勤荒于嬉】在2019年的河南高考语文考场上,一篇题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作文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原本是考生按照题目要求进行写作的尝试,但最终却被判定为“零分作文”。这不仅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与写作的本质。
“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韩愈的《进学解》,原意是强调勤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而沉迷享乐则会导致失败。这个题目本身具有较强的哲理性,考生若能结合自身经历、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例展开论述,本应是一篇立意深远的文章。然而,这篇作文却因内容空洞、逻辑混乱、语言苍白而被扣分,甚至被评为零分。
从表面上看,这篇作文似乎并没有偏离题目的核心,但其内容却显得极为肤浅。文章开头引用了“业精于勤荒于嬉”,随后便陷入一种无边无际的泛泛而谈,既没有具体的例子支撑观点,也没有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整篇文章像是在机械地重复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缺乏个性化的表达和真实的感受。
此外,文章的语言表达也存在明显的问题。用词不当、句式单调、逻辑断层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得读者难以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或情感共鸣。这种写作风格虽然符合某些考试作文的模板化要求,但在高考这样高规格的考试中,显然无法满足评分标准对内容深度、语言表达和思想性的综合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零分作文”之所以引发关注,并非仅仅因为它得了零分,而是因为它反映了一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过度依赖模板、忽视真实思考、缺乏独立见解。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往往选择“安全”的写作方式,而忽略了作文作为表达思想、展现个性的重要载体。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确实较为严格,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结构松散、内容空洞的作品时,评卷老师可能会更加谨慎。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不符合常规思路的文章都应该被一概否定。事实上,作文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与思想性,而非一味迎合评分标准。
总的来说,这篇《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零分作文”虽然未能达到高考作文的优秀标准,但它也提醒我们:写作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思维的体现。只有真正用心去思考、去表达,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