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文本的解读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本次教学内容为《背篼》,这是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文章,通过一个普通人物的日常行为,展现了劳动者的尊严与生活的温度。杨明明老师在本次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与启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伊始,杨明明老师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讲解,而是先让学生们围绕“背篼”这一关键词展开讨论。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背篼是农村人用来装东西的工具”,有的则提到“背篼承载着生活的重担”。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对“背篼”的初步印象逐渐清晰,也为后续深入理解文章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杨明明老师带领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引导他们关注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变化。例如,在描写老汉背篼的场景时,她让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动词和形容词,并分析这些词语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与状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体会到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的敬意与温情。
在赏析环节,杨明明老师特别强调了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她指出,“背篼”不仅是一个实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劳动人民的坚韧与默默奉献。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你身边有没有像‘背篼’一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也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
此外,杨明明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补充,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最后,杨明明老师总结了本节课的重点,并布置了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背篼式”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这一作业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也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化。
整堂课下来,杨明明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与引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了语文素养,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背篼》不仅是一篇普通的课文,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而杨明明老师的教学,则让这份触动变得更加深刻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