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描写农民辛苦劳作场景的诗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忙时节的艰辛与不易。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原诗如下: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意解读:
诗的开篇描绘了农忙时节的紧张氛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五月正是麦收季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之中。接着“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夜晚吹来的南风使得田野里的小麦成熟,金黄色的麦浪铺满山岗,预示着丰收的到来。
随后,“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生动地刻画了全家出动参与劳作的情景。妇女们挑着饭盒,孩子们提着水壶,跟随家人前往田间送饭,而强壮的男子则在南冈上挥汗如雨地收割小麦。
接下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进一步描写了劳动者的艰辛。尽管烈日当头,他们仍然不知疲倦地工作,只希望白天更长一些,以便能够多收获一些粮食。然而,在这些辛勤劳作的人群中,还有更为悲惨的景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这些贫穷的妇女为了维持生计,只能捡拾别人遗漏下的麦穗,她们的艰苦生活令人动容。
最后,“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反思自己作为官吏的生活条件优越,而广大农民却要承受如此沉重的赋税压力,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他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非来自于自身的努力,而是依赖于百姓的辛勤付出,这种认知让他久久难以释怀。
总之,《观刈麦》通过对农民劳作场景的描写以及对自己身份地位的反思,表达了对底层民众深切的同情之情,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至今仍能引起读者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