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草原》笔记】《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牧民的热情好客。通过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情感。
一、课文
1.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的生活,语言朴实生动。
2.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50年代,老舍在访问内蒙古时,被草原的广阔与牧民的热情深深打动,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了对草原和牧民的热爱与赞美。
3. 主旨思想
文章通过描写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也体现了民族团结和友情的重要性。
4. 写作特色
- 语言优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
- 结构清晰:按时间顺序展开,从初到草原,到进入蒙古包,再到离别,层次分明。
-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草原和牧民的深情厚谊。
5. 重点句子赏析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草原天空的纯净与美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比喻,将草原比作绿毯,羊群比作花朵,画面感极强。
二、知识点归纳表格
知识点 | 内容 |
作者 | 老舍 |
体裁 | 散文 |
时间 | 1950年代 |
地点 | 内蒙古草原 |
主旨 | 表达对草原自然风光和牧民热情的赞美,体现民族团结 |
写作手法 | 比喻、拟人、排比 |
重点句子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 |
情感表达 | 对草原的热爱、对牧民的敬佩、对友情的珍惜 |
阅读感悟 | 自然之美、人情之美、文化之美 |
三、学习建议
1. 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情感和语言美。
2. 积累词语:如“一碧千里”、“翠色欲滴”、“襟飘带舞”等,丰富语言表达。
3. 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旅行经历或对自然的观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写作练习:尝试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描写自己熟悉的风景或人物。
通过学习《草原》,我们不仅了解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做一个有情怀、有温度的人。
以上就是【六年级上册《草原》笔记】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