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窃读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林海音。文章通过一个孩子在书店“窃读”的经历,展现了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读书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孩子的心理状态。课文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文本内涵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窃读”的情感体验,体会文中细腻的心理描写。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理解“窃读”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与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创设法:通过播放相关图片或视频,营造出书店阅读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品味法:通过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美感和情感的表达。
3.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围绕“窃读”这一主题展开交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法:利用PPT展示课文重点语句,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几张书店或图书馆的照片,提问:“你有没有在书店里偷偷看一本书的经历?为什么?”引出课题《窃读记》,并介绍作者林海音。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进行正音,并讲解部分难词。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段朗读,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窃读”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 重点分析“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等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 讨论:“窃读”是一种怎样的行为?作者为什么选择“窃读”?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现在拥有丰富的阅读资源,是否更应该珍惜?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难忘的一次阅读经历,增强课堂互动性。
5. 总结升华(5分钟)
总结课文主旨,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自己“偷偷”读书的经历。
2. 课外阅读林海音的其他作品,如《城南旧事》,进一步了解作者风格。
七、板书设计
```
《窃读记》
——林海音
窃读 → 爱书 → 渴望知识
心理描写 → 情感真挚
阅读的意义 → 珍惜当下
```
八、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时间安排上需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