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 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技巧,体会文章的结构安排与语言特色。
-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与阅读兴趣。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
-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手段,增强学生对“核舟”这一工艺品的直观感受。
-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升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艺术创造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1. 文言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2. 对文章结构与写作手法的把握。
3. 对“核舟”这一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的认识。
- 难点:
1. 文言文的语义理解与翻译。
2. 对文中人物形象与场景描写的赏析。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括“核舟”图片、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 教学参考书、教辅材料。
3. 学生预习任务单。
- 学生准备:
1. 预习课文,完成字词注释。
2. 收集有关“核雕”或“微雕”的相关资料,了解其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展示“核舟”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兴趣。
2. 作者介绍(5分钟)
简要介绍魏学洢及其作品《核舟记》的创作背景,强调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播放配乐朗读音频。
- 教师指导学生标注重点词语,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4. 字词讲解(10分钟)
- 分组学习文言实词与虚词,如“奇巧”、“径寸”、“贻”等。
-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第二课时:精读与品析
1. 文本分析(15分钟)
- 引导学生分段落分析,理解作者如何细致描写核舟的构造与人物活动。
- 重点分析“苏轼泛舟赤壁”这一场景的描写,体会作者的观察力与艺术表现力。
2.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文章是如何体现“奇巧”这一主题的?
- 交流分享:你认为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现代微雕艺术,比较古今工艺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用现代语言描述“核舟”的场景。
第三课时:总结与巩固
1.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
-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2. 练习巩固(10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词汇与句式。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中的一件“微小而精致”的艺术品。
3. 作业布置(5分钟)
- 背诵课文片段。
- 撰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核舟记”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六、板书设计:
```
《核舟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流程
1. 导入
2. 初读感知
3. 精读品析
4. 总结巩固
四、教学反思
```
如需配套PPT、教学视频、课后练习题等资源,可另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