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精选范文 >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精品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精品教案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3 11:38:30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统一长度单位》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和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知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使用统一的单位,从而避免因单位不同而产生误解。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测量的过程,学会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通过对比发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 难点: 在实际操作中体会不同单位带来的误差,形成统一单位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 教具:直尺、软尺、彩色纸条、小木棒、课件等

- 学具:每人一条不同长度的纸条(如:5厘米、10厘米、15厘米)、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段不同长度的纸条,分别让两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如一个用铅笔,一个用手掌。然后提问:

> “为什么同样的纸条,两个人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因为使用的测量工具或单位不一致?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动手操作,体验差异

- 每位学生拿到一条不同长度的纸条(如:5cm、10cm、15cm),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它。

- 学生可以用手指、铅笔、橡皮等作为“非标准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2. 小组讨论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测量结果,发现同一个纸条被不同人测量后得到的结果各不相同,引发思考:

>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怎么才能让测量结果更准确?”

3. 引入“标准单位”

教师展示一把标准直尺,介绍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cm)。

> “为了让大家测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可以使用统一的单位——厘米。”

(三)实践操作(15分钟)

1. 测量练习

学生用直尺测量自己手中的纸条,记录下每条纸条的实际长度(例如:5cm、10cm等)。

2. 对比观察

教师出示几组不同长度的物体(如书本、文具盒、桌角等),让学生用直尺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3. 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完成以下任务:

- 测量教室里不同物品的长度;

- 比较谁的测量最准确;

- 讨论如何避免误差。

(四)巩固提升(10分钟)

1. 判断题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1)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一定相同。()

- (2)测量长度时应该使用相同的单位。()

- (3)用手指测量是标准的方法。()

2. 生活应用

教师提问:

> “你家里有没有什么物品是用厘米来表示长度的?比如:电视屏幕尺寸、衣服尺码等。”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 如何正确使用直尺测量长度?

- 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长度单位?

最后强调:测量要准确,必须使用统一的单位,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和交流。

五、作业布置:

1. 回家后用直尺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和家长一起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厘米”这个单位。

六、板书设计:

```

统一长度单位

1. 为什么需要统一单位?

- 避免误差

- 方便比较

2. 常见单位:厘米(cm)

3. 测量方法:

- 使用直尺

- 注意起点和终点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长度单位(如米)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更完整的长度单位体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