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精选范文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ldquo及飞天及rdquo及凌空》原文及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ldquo及飞天及rdquo及凌空》原文及教案),蹲一个大佬,求不嫌弃我的问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7 09:14:0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ldquo及飞天及rdquo及凌空》原文及教案)】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课《“飞天”凌空》是一篇极具画面感和文学性的新闻特写,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跳水运动员吕伟在比赛中的一瞬间,展现了她如“飞天”般轻盈优美的动作。本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对体育精神的赞美。

一、课文内容简介

《“飞天”凌空》是新华社记者夏浩然、樊云芳于1982年拍摄的摄影作品的文字说明。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观众观看女子十米跳台比赛时的震撼场景再现出来。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吕伟的动作比作“飞天”,赋予其艺术美感,同时也体现了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的风采。

二、课文原文(节选)

《“飞天”凌空》

她站在十米高的跳台上,像一只轻盈的燕子,准备跃入水中。她的身体绷直,双臂伸展,仿佛要划破空气。随着一声哨响,她纵身一跃,如同一道闪电,划过天空。

她的动作极其流畅,每一个转身、每一次翻腾都像是精心设计的艺术表演。她的身体在空中旋转,像一朵盛开的莲花,又像一位翩翩起舞的仙子。观众们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当她入水的那一刻,水花几乎微不可见,仿佛她从未离开水面。这一刹那,时间仿佛凝固,整个世界都为她静止。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赏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与情感。

- 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跳水运动的理解与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的拼搏精神与艺术美感。

- 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与尊重。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跳水动作的优美与动感。

- 难点:理解“飞天”这一比喻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赞美。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女子跳水比赛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员的动作,并提问:“你看到的是什么?你觉得她们像什么?”从而引出课文标题《“飞天”凌空》。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讲解关键词汇,如“绷直”、“旋身”、“入水”等。

(三)精读品味(2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吕伟动作的句子,分析其表现力。

2. 分组讨论:为什么作者要用“飞天”来比喻吕伟的动作?

3. 教师总结:这是将体育动作与传统文化中的“飞天”形象结合,体现出一种美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鼓励学生模仿课文风格,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运动或人物的描写。

2. 分享交流,互相点评。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体育之美与艺术之美的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一次你印象深刻的体育赛事或运动体验,要求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七、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课堂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写作实践中展现出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今后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结语:

《“飞天”凌空》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新闻特写,更是一首献给体育精神的诗。它让我们看到,在竞技的背后,是无数汗水与坚持的结晶,也是人类对极限不断挑战的勇气与智慧。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