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精选范文 >

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急!求大佬出现,救急!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1 22:33:27

杜甫《新安吏》全诗赏析】唐代诗人杜甫的《新安吏》是其“三吏”之一,与《石壕吏》《潼关吏》并称。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反映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一、诗歌背景

《新安吏》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期,朝廷为了平定叛乱,征兵频繁,大量青壮年被强征入伍,导致民间人丁凋敝、家庭破碎。杜甫在途中经过新安县(今河南境内),目睹了这一残酷现实,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二、原文内容

> 新安吏

>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县吏。

> 借问新安吏:“县小易安否?”

> “小邑翳桑麻,生计一何微!

> 贫妇与幼子,独守残破扉。”

> “府帖昨夜下,次第拘捉人。

> 吾备三尺童,临行何所亲?

> 惜哉无男儿,岂复慰老身!”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臣?

> 大男远戍役,去矣无归期。”

> “汝辈且安坐,听我语分明:

> 男儿尽作贼,女子亦从军。

> 田家无钱粮,官府逼租频。”

> “莫怨遭兵祸,皆由赋税深。

>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愿得安康乐,不辞苦与辛。”

三、内容解析

诗中通过一个“客”与“新安吏”的对话展开,描绘了战乱背景下地方官吏的无奈与百姓的悲惨处境。开头“客行新安道,喧呼闻县吏”,点明了场景与氛围,表现出一种紧张与压抑。

接着,诗人借“客”之口询问新安县的情况,县吏的回答揭示出当地民生凋敝、贫苦不堪。特别是“贫妇与幼子,独守残破扉”一句,形象地刻画出战争造成的家庭离散与社会衰败。

诗中还提到“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臣”,反映出征兵制度的残酷,连未成年的孩子也被强行征召,令人痛心。而“大男远戍役,去矣无归期”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剧色彩。

最后几句“莫怨遭兵祸,皆由赋税深”直指问题根源,将矛头指向统治阶级的苛政,体现出杜甫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朴实自然:全诗用词简洁,多用口语化表达,贴近百姓生活,增强了真实感与感染力。

2. 结构紧凑,叙事清晰:通过对话形式展开,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情感递进自然。

3. 情感真挚动人:诗人以同情之心描写百姓疾苦,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切的人文关怀。

4. 主题深刻,思想性强:不仅揭露战争之害,更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赋税之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新安吏》是杜甫现实主义诗风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对战乱时期社会现实的忠实记录,更是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杜甫作为“诗史”的历史责任感,也能体会到他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在这首诗中,杜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真相。这也正是他诗歌的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