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那一定会很好》是人教部编版2019年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九课,属于童话故事类文本。课文通过一颗种子经历成长为大树、椅子、手推车和最终成为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展现了生命的价值与成长的意义。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适合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的美好与奉献精神。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对于抽象的哲理思考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学习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难点: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资料、学生预习单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一棵树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照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这棵树的成长过程。
2. 提问:“你们觉得这棵树经历了哪些阶段?它每一步都带给了我们什么?”引入课题《那一定会很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熟悉的生字词,并尝试借助工具书解决。
2.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强调易混淆字音如“舒展”、“舒服”等。
3.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说说文中的“它”指的是谁?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变化。特别是当“它”分别变成大树、椅子、手推车时,内心的感受有何不同?
2. 小组讨论:“为什么每次改变后‘它’都会感到满足?”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
3. 品析句子:“这真是一棵好树啊!”“要是能坐下来休息一下该多好呀!”等,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2. 观看一段关于自然界的视频,进一步感受生命循环往复的魅力。
3. 组织辩论赛:“你觉得成为大树、椅子还是手推车更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总结全文
回顾整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本文所传递的思想——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要心怀希望,相信未来会更美好。
七、作业布置
1. 抄写本课生字词三遍;
2.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3. 查找其他类似的励志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八、板书设计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大树→椅子→手推车→木地板
快乐→满足→幸福
九、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时间分配合理与否以及个别差异较大的学生是否得到了足够的关注。今后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