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情感丰富,其中《念奴娇·中秋》便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中秋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的深刻思考。
原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风欲去,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只见万里长空一片澄澈,没有一丝云彩遮挡。明月升起,银光洒满大地,仿佛将整个秋天的天空都染成了清冷的碧色。想象中的天上宫阙,若能乘着清风前往,又怎比得上留在人间的美好呢?月光流转,从红色的楼阁穿过,经过雕花的门窗,却只能照到那些难以入眠的人。月亮啊,你不该有遗憾,为何总是在人们分别的时候特别圆满呢?人生中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只希望彼此都能平安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赏析:
这首词开篇即展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势。“凭高眺远”点明了作者所处的位置,而“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则进一步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又广阔的天地景象。接着,“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通过描写月亮的光辉洒落在秋夜的景色中,营造出一种清凉寂静的氛围。接下来,“玉宇琼楼,乘风欲去,何似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于天上仙境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眷恋之情。
下阕部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具体描写了月光照耀下的场景,特别是那些因思念而无法安睡的人们。“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看似是对月亮的责问,实则是借物抒怀,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离别的无奈与伤感。最后两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升华了主题,既承认了世间万物都有缺憾的事实,又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总之,《念奴娇·中秋》不仅是一首咏月佳作,更蕴含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也传递出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