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以怪之矣翻译】这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原文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其中“固以怪之矣”中的“固”意为“本来”,“以”为“已经”,“怪”是“感到奇怪”,“之”指代前面的事情,“矣”是语气助词。整句可译为:“(他们)本来就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在古代历史文献中,许多句子因其简洁与深意而被后人反复解读。例如“固以怪之矣”这一短语,虽字数不多,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原句为:“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于是,众人皆以为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段话中,“固以怪之矣”虽未直接出现,但类似的表达方式在古文中常见,如“固非人所及也”、“固不可得”等,均表示一种“原本就如此”的意味。因此,“固以怪之矣”可以理解为“本来就已经觉得奇怪了”,表达了说话者对某件事情早有预感或怀疑的情绪。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固”字在古文中常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本来”、“当然”的意思;“以”则常常作为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怪”在此处是动词,意思是“感到奇怪”;“之”为代词,指代前文所述之事;“矣”则是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感叹。
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不再常用,但它体现了古人对于语言的精炼与哲思。通过这种方式,古人能够用最简练的语言传达最深刻的思想。
此外,“固以怪之矣”也可以引申为一种心理状态——面对某些事情时,人们往往并非一时兴起地产生疑惑,而是基于长期观察或经验,早已心生疑虑。这种“先知先觉”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应保持理性思考,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总之,“固以怪之矣”虽只是一句话,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智慧,值得我们深入品味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