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救生圈)】一、活动名称:
《救生圈》
二、适用年龄:
小班(3-4岁)
三、活动目标:
1. 认识“救生圈”的基本形状和用途,初步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 通过游戏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安全知识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活动准备:
1. 实物救生圈一个(或图片);
2. 各种颜色的圆形纸片、泡沫板、毛线等材料;
3. 教师自制的“水中救援”情景图;
4. 安全教育相关的儿歌或动画片段。
五、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救生圈,提问:“小朋友,你们见过这个东西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自由发言,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救生圈的认识。教师可结合图片或视频简单介绍救生圈的作用——用于救人、防止溺水等。
2. 观察与讨论(8分钟)
教师展示实物救生圈,让幼儿近距离观察,触摸感受其材质。
提问:“救生圈是圆的,为什么是圆的呢?”
引导幼儿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因为圆的形状更容易浮在水面上,帮助人保持漂浮。
3. 游戏活动:我来当小救生员(10分钟)
玩法:教师设置一个“水域”场景(可用蓝色布料铺成),幼儿分组扮演“小救生员”,使用自制的“救生圈”(用泡沫板或纸盘制作)去“救助”“落水者”(可以用玩偶或图片)。
规则:幼儿需将“救生圈”抛给“落水者”,并帮助其“上岸”。
4. 创意手工:制作我的救生圈(10分钟)
提供材料:彩色纸、毛线、胶水、剪刀等。
教师示范如何用圆形纸片和毛线制作简易的“救生圈”。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创作,完成后可互相展示并讲述自己的作品。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提问:“我们为什么要用救生圈?”“如果看到有人落水,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幼儿明白:遇到危险时要找大人帮忙,不能自己下水救人。
六、活动延伸:
1.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供幼儿继续制作和探索;
2. 结合绘本《小熊落水了》开展故事分享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
七、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游戏和手工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认识救生圈的用途,增强安全意识。在活动中注重互动与参与,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今后可根据幼儿兴趣,拓展更多与安全相关的主题活动。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模板语言,注重实际教学情境和幼儿发展需求,适合幼儿园小班教师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