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变色龙》这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形象。
- 掌握小说中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揭示其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
- 学会分析小说中讽刺意味的表现方式,体会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变化。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官僚主义、趋炎附势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批判。
- 引导学生树立正直、诚实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分析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变化的原因。
- 难点:理解小说中讽刺艺术的运用及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契诃夫及其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变色龙’是什么动物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课题:“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说《变色龙》中,‘变色龙’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一个人的代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变色龙’到底是谁,他为什么会被这样称呼。”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思考:
-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 故事发生在什么背景下?
- 故事的高潮是什么?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教师归纳总结。
(三)深入分析(20分钟)
1. 人物分析
- 引导学生找出奥楚蔑洛夫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如“狗咬人”事件中的多次态度转变。
- 分析其语言、动作、神态的变化,探讨其性格特征。
2. 情节梳理
-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明确每个转折点的意义。
3. 主题探讨
-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变色龙’式的人物?他的行为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小说的讽刺意义。
(四)课堂活动(15分钟)
1. 角色扮演
- 学生分组扮演小说中的不同人物,重现关键场景,体验人物心理变化。
- 表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
2. 辩论环节
- 设定辩题:“奥楚蔑洛夫的行为是否可以被原谅?”
-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
“《变色龙》不仅是一篇讽刺小说,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虚伪与趋利避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真诚与正直,不随波逐流。”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变色龙”这一形象的理解。
2. 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与《变色龙》的异同。
五、板书设计
```
变色龙
——契诃夫
人物:奥楚蔑洛夫
特点:反复无常、趋炎附势
情节:狗咬人事件
主题:讽刺官僚主义与人性弱点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了小说内涵。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仍有改进空间,今后可进一步优化活动设计,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