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读写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的产生背景,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并能正确区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小数概念,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小数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养成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 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特别是小数点后位数的含义。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直尺、练习纸、实物模型(如人民币、测量工具等)。
-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像‘1.5元’、‘0.8米’这样的数字?这些数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这个词,引出课题。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认识小数
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小数例子,如商品价格、身高、长度等,让学生感受小数的实用性。
(2)小数的读法
讲解小数的读法规则: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例如:
- 3.5 读作“三点五”
- 0.7 读作“零点七”
- 12.45 读作“十二点四五”
(3)小数的写法
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将文字描述转换为小数形式。例如:
- “零点六”写作“0.6”
- “三点二五”写作“3.25”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
出示几组小数,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例如:
- 0.9、2.3、5.07、10.10
(2)小组合作
分组完成任务卡,每组根据给定的文字描述写出对应的小数,并互相检查。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5米,那么它等于多少分米?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与单位换算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1)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2)布置作业
- 完成课本第3页的练习题。
-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小数,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
```
小数的意义与读写
1. 什么是小数?
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的数,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2. 小数的读法:
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3. 小数的写法:
根据文字描述写出相应的小数。
示例:
3.5 → 三点五
0.7 → 零点七
12.45 → 十二点四五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入小数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口头表达,提高了课堂效率。但部分学生在小数的写法上仍存在混淆,需在后续课程中加强训练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