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有余数的除法及rdquo及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主要出现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它是学生在学习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除法中不能整除的情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余数”的概念,掌握余数与除数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写法;
- 能正确计算并判断余数是否合理。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和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小于除数的道理,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应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图片、课件等;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例题、动画演示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水果图,如:6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3个;如果换成7个苹果,每人分到3个后还剩1个。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时候会剩下?
提问:“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分东西的时候,分完之后还有剩下的,这种情况叫什么?”引出“余数”的概念。
(二)探索新知(15分钟)
1. 动手操作:学生用小棒分组,尝试将一定数量的小棒平均分给几个小组,看看是否有剩余。
2. 观察发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情况下的分法,记录每种情况的结果,如:
- 7 ÷ 2 = 3 余1
- 9 ÷ 4 = 2 余1
- 10 ÷ 3 = 3 余1
3. 引导总结: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余数总是比除数小。教师讲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如:
- 13 ÷ 5 = ? 余?
- 17 ÷ 6 = ? 余?
2. 分组讨论:学生两人一组,互相出题并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3. 实际应用:出示生活中的例子,如“有15个气球,每束扎4个,可以扎几束,还剩几个?”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以下几点:
- 什么是余数?
- 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 如何正确书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五)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练习册中“有余数的除法”相关题目;
- 回家后与家长分享今天学到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
```
有余数的除法
7 ÷ 2 = 3 余1
9 ÷ 4 = 2 余1
10 ÷ 3 = 3 余1
注意:余数 < 除数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余数意义的深入理解,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