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及rdquo及原文及译文赏析原文及翻译)】一、原文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原文如下:
>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晏子入见。公曰:“雨雪三日而不霁,吾甚寒。”晏子对曰:“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与民,发粟与贫。
二、译文
在齐景公执政的时候,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天气还没有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坐在堂屋的旁边,晏子进宫来见他。景公说:“下了三天大雪还不放晴,我感到很冷。”晏子回答说:“古代的贤明君主,在自己吃饱的时候知道百姓挨饿,在自己温暖的时候知道百姓受寒,在自己安逸的时候知道百姓劳苦。如今您却不知道这些。”景公说:“好啊,我明白了。”于是下令拿出自己的皮衣分给百姓,发放粮食给贫穷的人。
三、赏析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内容深刻,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理念,同时也展现了晏子作为一位贤臣的智慧与忠心。
1. 对比手法的运用
晏子通过对比古代贤君与当今君主的不同行为,委婉地指出景公未能体恤百姓的疾苦。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让景公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2. 语言简洁有力
全文用词简练,没有过多修饰,但却能直击人心。如“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这三句话层层递进,表达了对统治者应有的责任感和同情心。
3. 政治寓意深远
本文不仅是对景公的劝谏,更是一种对治国理念的倡导。它强调了统治者应具备“以民为本”的意识,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疾苦,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4. 人物形象鲜明
景公从最初的抱怨到后来的幡然醒悟,体现出一个君主在贤臣劝谏下的成长;而晏子则表现出一种敢于直言、善于进谏的政治智慧,是典型的“良相”形象。
四、总结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虽是一则短短的故事,却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人文关怀。它不仅展示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互动,更传达了一种“忧民之忧,乐民之乐”的治国理念。在今天看来,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位,都应怀有对他人苦难的同情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