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劝学诗文赏析及答案】《师旷劝学》是一篇古代寓言性质的短文,出自《说苑·敬慎》。文章通过春秋时期著名乐师师旷与晋平公之间的对话,传达了“学无止境”、“及时学习”的深刻道理。本文不仅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而且在后世被广泛引用,成为劝学的重要典故之一。
文章原文如下: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夫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这段对话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师旷对学习态度的理解。他用“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来比喻不同年龄段学习的价值,强调无论年龄多大,只要愿意学习,就永远不晚。尤其是“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一句,更是道出了晚年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从文学角度来看,《师旷劝学》虽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师旷先以反问引出观点,再通过类比说明学习的重要性,最后以“善哉”作结,使整篇文章充满哲理性和感染力。这种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使得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这篇文章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应因年龄而放弃追求知识的机会。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提升的追求。正如师旷所说,即使到了晚年,只要心中有光,依然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问题与答案示例:
1. 问:师旷劝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师旷劝学的主要目的是鼓励晋平公即使年老也要坚持学习,强调学习不分年龄,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2. 问:文中师旷用了哪些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答:师旷用“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三个比喻,分别对应少年、壮年和老年阶段的学习,说明每个阶段学习都有其独特价值。
3. 问:为什么说“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年人如果还能坚持学习,就像点燃蜡烛一样,虽然光芒不如太阳或正午的阳光明亮,但仍能带来光明,照亮自己的人生道路。
4. 问: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这篇文章让我明白,学习没有时间限制,只要心怀求知的欲望,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无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我。
总之,《师旷劝学》不仅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选择,只要愿意,就没有“太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