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表达。
- 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其诗歌的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意境。
-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联想,提升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情感寄托。
- 难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赏析中把握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配乐朗诵)
- 课文朗读音频
- 学生预习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字词注释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傍晚时分看过江边的景色?那时的天空、水面、光线是怎样的?”
2. 引导学生描述自己见过的江景,激发兴趣。
3. 出示课题《暮江吟》,并简要介绍“吟”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常用于抒发情感或描写景物。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注意节奏和语调。
2.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句讲解,逐句分析:
- “一道残阳铺水中”:夕阳洒在江面上,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 “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水一半泛着波光,一半映着红霞,色彩鲜明。
- “可怜九月初三夜”:感叹这美好的夜晚,引出下一句。
- “露似真珠月似弓”:用比喻手法描写夜色中的露珠和月亮,形象生动。
2. 引导学生讨论:
- 为什么诗人用“铺”而不是“照”?
- “瑟瑟”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露似真珠月似弓”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展示白居易其他作品片段,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比较其写景风格。
2. 学生分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
3. 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与语言特点。
2. 鼓励学生将诗歌中的美景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会观察和欣赏身边的美。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暮江吟》,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
2. 观察一处自然风景,仿照诗歌形式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初读感知
3. 精读品析
4. 拓展延伸
5. 课堂小结
6. 作业布置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教师可根据实际授课情况,记录课堂亮点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备注: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朗读与感悟,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