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教案通用】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文章的内涵。
-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平凡中的美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乡亲们默默奉献、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
-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活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搭石”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家乡、对人与人之间温情的赞美。
- 难点:引导学生从平凡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搭石”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搭石’?它是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搭石”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搭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协调有序”、“伏下身来”等。
3.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1. 分段阅读,品味语言
- 介绍“搭石”的来源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 描写人们过河的情景。
重点分析:“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的细心与无私。
- 第三段:描写年轻人背老人过河的情景。
分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讨论:为什么说“协调有序”是一种美?
2. 小组合作,探究主题
- 小组讨论: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搭石不仅是一种交通方式,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默契。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10分钟)
1. 联系生活
-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搭石”的人或事?
- 鼓励学生分享身边的温暖故事。
2. 情感升华
- 教师总结:搭石虽小,却承载着乡亲们的爱心与责任。生活中,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举动,构成了我们美好的世界。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搭石”》,写一件自己或身边人帮助他人的小事。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
《搭石》
↓
生活之美
↓
互帮互助协调有序
↓
爱心与责任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升语文素养。
---
备注: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可根据实际学情调整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