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一篇散文,通过描写西北高原上挺拔的白杨树,赞美了在艰苦环境中顽强生长的人民,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文章语言优美,结构清晰,寓意深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具教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经典篇目。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 掌握散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民族精神的热爱;
-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 难点:把握象征手法与写作背景的关系,理解文章深层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白杨树图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材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提问:“你见过白杨树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介绍作者与背景(5分钟)
简要介绍茅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写作动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时代意义。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明确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4. 初步探究(10分钟)
-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初步感受其形象。
第二课时:精读品味,深入理解
1.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5分钟)
- 分段朗读,分析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 结合具体语句,探讨作者如何通过白杨树的描写表达情感。
2. 合作探究,理解象征(15分钟)
- 小组讨论:白杨树象征什么?为什么选择白杨树作为象征对象?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白杨树所代表的民族精神。
3.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0分钟)
- 讨论:在今天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需要“白杨树”式的品质?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坚强”“坚韧”等品质的理解。
第三课时:总结提升,巩固拓展
1. 回顾总结(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与主题;
- 强调象征手法的重要性及其在文学中的作用。
2. 课堂练习(10分钟)
- 完成随堂练习题,如词语解释、句子赏析等;
- 写一篇短文,以“我心中的白杨树”为题,表达自己的感悟。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读后感,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谈对“白杨精神”的理解;
- 预习下一篇课文,做好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一、作者:茅盾
二、主题:礼赞白杨树,歌颂民族精神
三、象征手法:白杨树 → 坚强、朴实、不屈的人民
四、语言特色:凝练、富有感情、富有节奏感
五、写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表达,使语文课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