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雨霖铃点染手法的句子有哪三处】《雨霖铃》是宋代词人柳永的经典作品,历来被视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作。在语文考试中,这首词常被用来考查学生对古典诗词艺术手法的理解与掌握,尤其是“点染”这一修辞技巧。本文将围绕“点染手法”展开分析,明确《雨霖铃》中体现该手法的三处关键句子,并探讨其艺术效果。
一、什么是“点染”手法?
“点染”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的是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点”来突出主题,再以细腻的描写进行“染”,从而增强情感表达和画面感。简而言之,“点”是直接点明,而“染”则是对“点”的扩展与渲染。
二、《雨霖铃》中体现“点染”手法的三处句子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是全词的开篇句,属于“点”的部分。作者直接点出时间、地点与环境:秋日傍晚,寒蝉哀鸣,骤雨刚停,长亭送别。这几句为全词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对“点”的进一步渲染。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外界的催促,使离别的氛围更加浓厚,情感更加深沉。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是“点”的集中体现,直接描写了恋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情景。两人紧握双手,泪眼相对,却因情绪激动而说不出话来。这是情感的高潮点,也是整首词情感最强烈的瞬间。
随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则是对“点”的延伸与渲染。通过描绘远方的江水、黄昏的雾气与辽阔的天空,营造出一种空旷、渺远的意境,强化了离别的孤独与无奈。
3.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是全词的“点”之一,直接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也具有普遍性,引发读者共鸣。
接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前一句的“染”。通过设想酒醒后的场景,用“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渲染出一种凄清、寂寞的氛围,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悲伤情绪。
三、总结
在《雨霖铃》中,柳永巧妙地运用了“点染”手法,使得整首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点”的精准把握与“染”的细致描绘,不仅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愁绪与离别的痛苦。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理解并掌握这种手法,有助于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为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打下坚实基础。
结语:
《雨霖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离不开其精妙的语言与深刻的情感表达。“点染”作为其中的重要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在复习时反复品味与思考。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