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学实录(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 理解诗句的大意,掌握诗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 学会生字“书”“夜”“声”等,并能正确书写。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图片展示、朗读感悟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在夜晚看到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
-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诗歌的情感内涵,提升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古诗配乐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素材。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叶绍翁的基本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秋夜图,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夜晚的乡村吗?夜晚的乡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夜晚乡村景色的古诗——《夜书所见》,看看诗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8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教师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发音,如“书”“声”等。
(三)精读品析(15分钟)
1. 理解诗意
- 教师逐句讲解,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风吹落叶的声音,江边的秋风,诗人独自在外,心中思念家乡。
2. 情感体验
- 提问:“如果你是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色,你会想到什么?”
-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对“客情”的理解。
(四)朗读背诵(8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语调的变化。
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评选“最佳朗读者”。
3. 学生尝试背诵,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拓展延伸(4分钟)
1. 教师介绍作者叶绍翁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 拓展阅读其他描写秋天或思乡的古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激发学生兴趣。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 背诵《夜书所见》;
- 画一幅“夜书所见”的图画,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画面:秋夜、落叶、江风、思乡)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注重朗读与理解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用更丰富的词汇描述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