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教案(一)x】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其一般形式和图像特征,能够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图像观察,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和数学建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征。
- 难点: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图纸、直尺
- 生活实例相关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去超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与购买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概念。
接着展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出租车计费、手机话费、温度变化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回顾旧知
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y = kx(k ≠ 0)的函数称为正比例函数。
(2)引入一次函数
通过实例说明:当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增减关系,但不经过原点时,就形成了新的一类函数——一次函数。
(3)定义与表达式
教师讲解:
一般地,形如 y = kx + b(k、b 为常数,且 k ≠ 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其中,k 叫做斜率,b 叫做截距。
(4)图像特征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次函数的图像——一条直线。
强调: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斜率决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截距决定了直线与 y 轴的交点。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以下任务:
- 给出几个不同的一次函数表达式,画出它们的图像。
- 观察图像的变化规律,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
- 讨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有什么异同?
4. 巩固练习(10分钟)
设计几道基础题,如:
1. 判断下列哪些是一次函数:
- y = 3x + 2
- y = 5x
- y = x² + 1
- y = 7
2. 写出一次函数 y = -2x + 5 的斜率和截距。
3. 根据图像写出对应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图像特征以及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
布置作业:
- 完成课本第 35 页习题 1、2、3 题。
- 思考: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是否一定是一次函数?为什么?
五、板书设计
```
一次函数(一)
1. 定义:y = kx + b(k ≠ 0)
2. 图像:直线
3. 斜率:k,决定倾斜方向和程度
4. 截距:b,决定与 y 轴交点
5. 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当 b = 0 时,即为正比例函数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次教学以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力。但在图像绘制环节中,部分学生仍存在操作不熟练的问题,今后应加强动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