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鲁迅散文《风筝》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
- 掌握文中描写人物心理、环境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童年、亲情、成长的深刻思考。
-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交流与自我反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对弟弟的愧疚之情及“精神虐杀”的深层含义。
- 难点:体会文中“风筝”所象征的自由、希望与失落,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方式的批判。
三、教学准备:
-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文《风筝》
- 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如风筝、儿童玩耍场景)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初步感受文章情感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与文本初探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几张风筝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风筝吗?你最喜欢什么颜色的风筝?”
-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与风筝之间的故事,引出课文主题。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停顿。
- 提问: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
3. 梳理结构,理清脉络(10分钟)
- 分段朗读课文,分组讨论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章结构:回忆童年→发生冲突→多年后反思→悔悟与遗憾。
4. 布置作业(5分钟)
-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情感体验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文章中“我”为什么后悔?“风筝”象征了什么?
2.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 分段精读,重点分析以下
- “我”对弟弟放风筝的态度及其原因。
- 弟弟的反应与“我”的心理变化。
- 文章结尾部分的情感升华。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小组讨论,深化理解(10分钟)
- 讨论问题:
- “我”是否真的“宽恕”了自己?
- 你认为“精神虐杀”指的是什么?
-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4. 拓展延伸(5分钟)
- 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父母或老师在教育中是否也曾有过“精神虐杀”的行为。
-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课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对童年的怀念、对亲情的珍视、对教育方式的反思。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与风筝的故事》,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风筝
|
|—— 回忆童年:放风筝的快乐
|—— 冲突发生:哥哥阻止弟弟
|—— 反思与悔悟:多年后的自责
|—— 象征意义:自由、希望、失去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亲情和教育的思考。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联系自身生活,增强情感共鸣。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赏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备注:本教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改编,避免AI生成痕迹,符合原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