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全诗翻译赏析】在唐代众多描写中秋明月的诗作中,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以其细腻的情感与深沉的意境脱颖而出。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中秋夜的月色,更寄托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其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厚情感与艺术造诣。
原诗如下:
>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 白居易
> 湓江月色满庭前,
> 万里清光入画帘。
> 岂有玉楼琼阁处,
> 人间天上两相怜。
诗歌翻译:
八月十五的夜晚,湓江边的庭院中洒满了月光,
万里清辉透过窗纱,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难道天上有玉楼琼阁的仙境,
而人间与天上却同样被这月光所感动,彼此相怜?
诗歌赏析:
这首诗以“八月十五日夜”为背景,描绘了诗人独自一人在湓亭(今江西九江一带)赏月的情景。诗中,“湓江月色满庭前”一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幽美的中秋之夜。“万里清光入画帘”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光的清澈与柔和,仿佛月光穿过窗帘,映照出一幅流动的画卷。
后两句“岂有玉楼琼阁处,人间天上两相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问天上的仙境是否存在,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感慨。他感叹,即便天上存在如玉楼琼阁般的仙境,也比不上人间此刻的月光与温情。这种“人间天上两相怜”的情感,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人世间的深情眷恋。
结语:
白居易的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虽篇幅短小,但意蕴深远。它不仅是一首描写中秋月色的诗,更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寄托人生感慨的作品。诗人以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其诗歌创作中一贯的“情真意切”风格。在千年之后,这首诗依然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令人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温柔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