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实录
【教学时间】2025年4月5日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徐志摩《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
2. 学习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和语言的优美表达;
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段舒缓的音乐为背景,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康桥”指的是哪里吗?它不仅是英国的一座桥,更是诗人徐志摩心中最温柔的记忆。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首诗——《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份淡淡的离愁与深深的眷恋。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师:请同学们在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变化,试着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并说说为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喜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认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不舍;也有人被“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所打动,觉得画面感极强。
3. 深入分析(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结合背景知识讲解诗歌的创作动机与情感基调。
师:这首诗写于1928年,是徐志摩第二次访问剑桥后写的。他当时已经离开中国,回到英国,内心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所以诗中既有留恋,也有淡淡的哀愁。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逐步理解了“金柳”、“青荇”、“星辉”等意象的象征意义,认识到这些自然景物不仅是描写对象,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4. 朗诵比赛(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学生积极参与,有的深情款款,有的激情澎湃,课堂气氛热烈而温馨。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强调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与情感美。
师:《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优美的语言,更因为它真挚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读诗、多品诗,感受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点评
本节课围绕《再别康桥》展开,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导入部分巧妙地营造了诗意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最后,朗诵比赛不仅增强了课堂互动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了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同时,教师在讲解诗歌背景时,结合了作者的生平与时代背景,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全面。
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拓展阅读材料,如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总之,这是一节富有诗意与温度的语文课,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