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 > 精选范文 >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求路过的高手停一停,帮个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05:16:1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特点。

- 分析作者在游记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思考。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在游览中的感悟与人生哲理,体会“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在游山过程中所体现的哲理思想,尤其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深刻含义。

- 难点:把握文中议论与记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结构安排与主旨表达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背景资料(如王安石生平、北宋时期的社会状况等)。

-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字词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疏通文意

1. 导入新课(5分钟)

- 以“你是否曾因一次未完成的旅程而感到遗憾?”为引子,引发学生兴趣。

- 简要介绍作者王安石及其历史地位,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整体感知(10分钟)

- 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教师巡视指导。

3. 字词讲解(15分钟)

- 重点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如“盖”、“其”、“之”等),以及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 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用法。

4. 小组讨论(10分钟)

- 分组讨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在游览中有哪些感受?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补充。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探究主旨

1. 回顾导入(5分钟)

- 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忆文章结构。

2. 精读分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与思想发展。

- 重点分析“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3. 主题探讨(15分钟)

- 讨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 结合王安石个人经历,探讨其“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精神。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引入其他类似题材的古文(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比较其写作风格与思想内涵。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理解。

第三课时:总结提升,巩固拓展

1. 课堂小结(10分钟)

- 回顾全文结构,总结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思想情感。

- 强调“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的重要性。

2. 写作训练(20分钟)

- 以“我曾经的一次‘未竟之旅’”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

3.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全文,整理文言知识点。

-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与收获。

五、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使文言文教学更具实效性和人文性。

六、板书设计

```

——王安石

一、内容概要

游山经历 → 感悟人生 → 哲理思考

二、关键词

志、力、物、无悔、险远、夷近

三、主题思想

坚持理想,勇往直前,尽吾志则无悔

四、写作特色

叙议结合,情理交融

```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