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却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关于善良、坚持与无私奉献的故事。这个人,名叫刘盛兰。
刘盛兰是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他的故事,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正是这份默默无闻,更让人感动。
刘盛兰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小时候家境不好,生活艰难。然而,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让他学会了感恩和帮助他人。长大后,他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但真正让刘盛兰走进人们视野的,是他晚年时所做的那件事情——资助贫困学生。从2008年开始,他开始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一笔一笔地寄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他不求回报,也不图名利,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人说,他太傻了,自己都过得那么辛苦,还去管别人的事。可刘盛兰却说:“我少吃一口,孩子就能多读一天书。”这句话,朴实无华,却深深打动了无数人的心。
为了筹集更多的钱,他每天起早贪黑,捡废品、卖菜、甚至去工地打工。他的衣服总是旧的,鞋子总是破的,但他心里装的却是别人的希望。他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从未为自己多花一分一毫。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他:“您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只是笑了笑,说:“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让这些孩子有书读,有饭吃,有未来。”
刘盛兰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描写,但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善良不需要理由,付出不需要回报,真正的伟大,往往就藏在平凡之中。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但也许我们从未想过,还有许多孩子因为贫穷而无法上学,他们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而刘盛兰,就是那个为他们点亮希望的人。
让我们向刘盛兰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奉献,学会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善意,也可能成为别人生命中的光。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善良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习惯;奉献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信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