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某公司有三个生产部门A、B、C,以及一个服务部门D。服务部门D为其他三个生产部门提供支持和服务。现在我们需要计算每个部门的成本分摊情况。
第一步:列出初始数据
- 部门D的成本总额为10,000元。
- 部门D的服务对象及其使用比例分别为:
- A部门:30%
- B部门:40%
- C部门:30%
此外,每个生产部门也有自己的固定成本:
- A部门:8,000元
- B部门:6,000元
- C部门:7,000元
第二步:第一次分配
首先按照服务部门D提供的服务比例进行第一次分配。将部门D的总成本(10,000元)按比例分给A、B、C三个部门:
- A部门分得:10,000 × 30% = 3,000元
- B部门分得:10,000 × 40% = 4,000元
- C部门分得:10,000 × 30% = 3,000元
此时,各生产部门的总成本变为:
- A部门:8,000 + 3,000 = 11,000元
- B部门:6,000 + 4,000 = 10,000元
- C部门:7,000 + 3,000 = 10,000元
第三步:调整后的服务需求
由于第一次分配后,各生产部门的成本发生了变化,因此服务部门D的服务需求也会相应改变。重新计算各生产部门对服务部门的需求比例:
- A部门的新需求比例 = A部门的成本 / (A部门的成本 + B部门的成本 + C部门的成本)
- B部门的新需求比例 = B部门的成本 / (A部门的成本 + B部门的成本 + C部门的成本)
- C部门的新需求比例 = C部门的成本 / (A部门的成本 + B部门的成本 + C部门的成本)
代入数值计算:
- 总成本 = 11,000 + 10,000 + 10,000 = 31,000元
- A部门的新需求比例 = 11,000 / 31,000 ≈ 35.48%
- B部门的新需求比例 = 10,000 / 31,000 ≈ 32.26%
- C部门的新需求比例 = 10,000 / 31,000 ≈ 32.26%
第四步:第二次分配
根据调整后的比例再次分配服务部门D的成本:
- A部门分得:10,000 × 35.48% ≈ 3,548元
- B部门分得:10,000 × 32.26% ≈ 3,226元
- C部门分得:10,000 × 32.26% ≈ 3,226元
第五步:最终成本核算
将第二次分配的结果加到各生产部门的总成本中,得到最终的部门成本:
- A部门:11,000 + 3,548 = 14,548元
- B部门:10,000 + 3,226 = 13,226元
- C部门:10,000 + 3,226 = 13,226元
总结
通过交互分配法,我们得到了各部门的最终成本分摊情况。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更准确地反映了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提高了成本分摊的合理性。然而,这种方法的计算过程较为繁琐,需要多次迭代调整。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采用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