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韩愈及其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2. 小组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结构及语言特色。
3. 比较阅读,体会不同文体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作者对亡侄深深的哀悼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 领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会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作者复杂而真挚的感情。
难点:体会文章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其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以及一些关于丧葬习俗的知识点等。同时也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作为辅助材料使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失去亲人的经历或感受开始,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面对亲人离世这一人生课题。
讲授新知:
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注意节奏停顿,初步感知文章基调。接着逐段讲解内容,并强调关键句段落的作用。例如,“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表达了作者未能及时探望侄儿病情的遗憾;“诚知其如此,则虽远别亦何憾哉!”则体现了他对生死无常的无奈与悲痛。
巩固练习: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文中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2. 如果让你为逝去的亲人写一封祭文,你会怎样写?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题材的作品如朱自清的《背影》,比较两者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珍惜当下”的理解。
板书设计:
祭十二郎文
韩愈
——表达对亡侄深切怀念之情
1. 悲痛欲绝 2. 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3. 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