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荆山之下,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使玉人治其璞,果得宝玉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现代汉语)
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荆山脚下发现了一块璞玉。他将这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鉴定,玉工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欺骗自己,便砍掉了他的左脚。后来,厉王去世,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带着那块璞玉去献给武王。武王同样让玉工鉴定,玉工依旧判定是石头,武王再次认为卞和在撒谎,于是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那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流干后甚至流出血来。文王听说此事,派人询问原因,说:“天下被砍掉脚的人有很多,你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卞和回答道:“我并不为失去双脚感到悲伤,而是因为一块真正的宝玉却被当作石头,一个忠诚的人却被诬为骗子,这才是让我伤心的原因啊!”文王听后,命令玉工加工那块璞玉,果然得到了一块珍贵的宝玉。文王因此将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主要内容
《和氏献璧》通过讲述卞和三次献玉却屡遭误解的故事,揭示了诚信与坚持的重要性。卞和面对挫折始终不改初心,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得到应有的认可。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的坚守,还反映了社会对真实价值的认知过程。同时,它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尤其是在判断事物时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以上便是《和氏献璧》的原文、翻译以及主要内容解析。这一故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启示。